台南這片土地孕育了台灣深厚的文化與歷史,鯤島台南400系列—「珊瑚潭」帶領我們回到日治時期(1895~1945年),以八田與一建造嘉南大圳,讓嘉南平原搖身一變成為台灣「米倉」的故事,重新演繹台灣的農業轉型與文化軌跡。在這一杯酒中,體驗土地的豐收與農忙的辛勤。
翻轉貧瘠田地的百年水利創舉
由工程技師八田與一提出並主導建造,嘉南大圳的開闢是一場改變台灣農業命運的重要工程。這座跨越萬里的灌溉系統,足足可繞地球半圈,猶如血脈流進原本易受旱澇和鹽害侵擾的貧瘠之地,不僅提升了土地的生產力,也化身成為這片土地百年以來的農業命脈。
當時的工程核心:烏山頭水庫,不僅是當時亞洲第一,世界第三大的水利設施,其獨特的地形與蜿蜒湖岸線,從空中俯瞰猶如綠色珊瑚,美不勝收,因而得名「珊瑚潭」。
日治時期就熱愛諧音梗的台灣人
八田與一在建造嘉南大圳時期,不分台日,體恤善待他的員工夥伴們,堪稱當時的幸福企業。除了灌溉技術的革新,八田與一更提倡三年輪作給水法,分為三區輪流種植水稻、甘蔗與雜穀,提高農作物的產量。
原本興建嘉南大圳為美事一樁,但當時遇到全球經濟大蕭條,政府相對應的制度未完善,在豐收的背後,變相成為農民必須承受繁重耕作與剝削的無奈,農民當時更以臺語諧音戲稱嘉南大圳是「咬人(kā-lâng)大圳」。
歷史的真相不會只有一個
雖然從長遠的整體客觀數字分析,農民的收入與生活確實普遍提升,或許是當時農民不適應耕作法則的改變,也或許是對於殖民統治的壓迫抗拒,嘉南大圳也有著兩極化的歷史觀點解讀。
位於珊瑚潭中著名的八田與一銅像,在當時由感念八田技師貢獻的民眾集資建立,於二戰時的古鐵銅回收政策、戰後的日人雕像破壞風潮,皆有人暗中幫藏免遭破壞,每年更於八田與一忌日在珊瑚潭舉行追思會,緬懷其對於台灣水利發展的恩德。然而近年由於對當時日治時期殖民統治的不同評價,也發生了激進人士將銅像斷頭的憾事(後已由奇美許文龍先生提供的複製品協助修復)。
以風味訴說農民的辛勤與豐收
每個人的歷史回憶或許因立場不同有所出入,但不可抹滅的絕對是農民辛勞的身影。嘉南大圳成功的背後,承載著無數農民揮灑汗水的故事,他們用勞動灌溉了土地,也啟發了「珊瑚潭」調酒的致敬創作:
“以當時盛產的米、糖為靈感,並加入代表勞動文化的風味象徵,構築出令人驚喜的層次感”
- 米:以蓬萊米製成的燒酎,象徵嘉南平原的稻米文化與土地的豐饒。
- 糖:選用蘭姆酒,呼應嘉南大圳帶來甘蔗的豐收與製糖產業的興盛。
- 水果:以柚子酒特有的微苦果香風味,來傳達農民辛苦工作的象徵。
- 茶:茶葉種植也是當時發展重點,撲鼻的茶香也喚醒了農忙奉茶的精神。
- 苦精:微量點綴些許苦韻,讓口感更有深度,也隱喻當年農民的艱苦處境。
「珊瑚潭」調酒中的每種成分都經過精心設計搭配,不僅呈現嘉南平原農作的豐饒,更融入了對農業時代的深情致意。
凝聚土地與人文的珊瑚潭
選用長型大杯展現潭水深度,刻鑿的大冰沈浸在酒液中,猶如珊瑚潭帶給人的平靜與人文土地滋養。「珊瑚潭」調酒以台灣特色農產與文化為基底,入口即感受到清爽的氣泡與茶香,伴隨柚子皮微苦的餘韻,層層風味交織,將豐饒濃縮進每一口細膩的酒香中,更是對農民勞動的讚頌。
輕酌一口「珊瑚潭」,帶您回望嘉南平原的歷史歲月,嘉南大圳不只是水利設施,更凝聚灌溉了許多臺灣人的情感。歡迎來鯤島,感受台南這片土地的生命力與農民的堅韌精神。
珊瑚潭的風味旅程
- 酒感適中
- 茶香明顯
- 氣泡清爽
- 帶點柚子皮的苦
巴賽羅特級陳釀蘭姆酒/八田黑烏龍燒酎/柚子酒/自製苦精/金萱烏龍蘇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