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落於台南七股的鹽山,不僅是台灣鹽業史的重要象徵,更是台南鹽村聚落興衰的最佳見證。台南系列—「七股‧鹽山」調酒,帶您品味這片壯麗的雪白景致,感受陽光灑落與海風吹拂的美好結晶。
一粒鹽、一滴汗
根據《臺灣外記》記載,早期台灣的鹽來自於原住民使用海水煎煮,味道苦澀,後由鄭成功的將領陳永華於1665年引進改良為「淋滷曬鹽法」,將海水於鹽田曝曬,成為台灣曬鹽史的濫觴。
由海水結晶而成,甘美鹹香的台灣風土鹽,如上天恩賜的禮物,其中在烈日下辛勤曬鹽、擔鹽的鹽民們,更是功不可沒。傳統日曬鹽需看天吃飯,經過二十餘日的風吹日曬,才能形成細小如沙的美味之鹽,鹽民們用職人的精神,將生命的汗水,奉獻給台灣的「白金」,也是維持台灣人民健康的重要養分。
338年的白金歲月
經歷清朝、日治時期的鹽業發展,日本政府因應工業用鹽需求,於1935年填海造陸興建七股鹽場,成為台灣最大的曬鹽場。七股也成為全台工業用鹽的主要供應地,於全盛時期,鹽場面積達2800多公頃,每年產鹽量達11萬噸,供應台灣六成的需求。
然而隨著時代變遷,進口鹽的成本相較低廉,七股鹽場最終於2002年結束營運,為台灣338年的曬鹽歷史畫下句點。這片曾經支撐台灣經濟發展的白色奇蹟,作為新南瀛八景之一的「鹽田曬玉」,最終迎向了無「鹽」的結局,成為侯鳥拜訪的棲息地。
華麗轉身的台灣富士山
七股鹽場雖然結束了鹽業使命,但其中的鹽山,卻以文化觀光重新煥發活力。在民間信仰中,鹽具有驅邪特質,這座被譽為「全台磁場最乾淨」的鹽山,相當於七層樓高,白色的鹽山在陽光照射下格外耀眼,被稱為「南台灣的長白山」,更有人稱之為「台灣的富士山」。
這座純白地標,成為七股的代表性景觀。每年的鹽雕裝置藝術,更為鹽山增添創意趣味,吸引眾多遊客登山俯瞰、拍照留念。台灣鹽業的文化,也用另一種形式,留存記憶。
視覺與味覺的完美共舞
靈感來自七股鹽山的鹹香氣息與自然風貌,這杯「七股‧鹽山」調酒,在視覺呈現上,巧妙運用「堆疊」的概念,致敬七股鹽山的壯闊意象,搭配烏梅的酸甜與鹽的獨特風味,形成多層次的味覺體驗:
1.堆疊而成的視覺饗宴
選用山形酒杯與食材的疊放裝飾,讓整體造型呈現出鹽山的意象。透過火烤柳橙果乾與迷迭香的手法,不僅製造出豐富的視覺層次,更讓香氣層層堆疊,柳橙片猶如絢麗的暖陽,照耀著這座鹽山。
2.海風吹拂的鹹香滋味
梅斯卡爾龍舌蘭酒的煙燻草本風味,呼應著鹹香的海風口感層次,烏梅與蘋果的酸甜,平衡了鹽分帶來的鹹味,搭配七股鹽山景點首創特有的鹹冰棒,讓味覺餘韻更添深刻。
品味時光凝縮的風土記憶
來自台南沿海地帶的記憶結晶,這杯「七股‧鹽山」調酒,入口淡淡的煙燻香氣滲透味蕾,烏梅的酸甜感與鹽的鹹香在舌尖交織,層次分明卻又和諧自然,每一口都彷彿置身於七股鹽山上,體驗藍天海風搖曳的浪漫。
從早期鹽民在烈日下揮汗如雨的辛勞身影,到今日轉型以觀光產業延續文化記憶,七股鹽山的故事,正以嶄新的篇章持續書寫。歡迎來鯤島,重溫這片土地的「鹽」語,七股的侯鳥或許遷徙,但先民胼手胝足、屹立不搖的鹽山精神永存。
七股‧鹽山的風味旅程
- 酒感輕
- 酸甜適中
- 煙燻烏梅味
- 微微鹹感
梅斯卡爾 / 烏梅 / 蘋果 / 鹽 / 酸梅冰棒